通识阅览共享空间活动报道|达者为师,授业解惑——记 “中国古代的读书传统和当下高校阅读推广”讲座

作者:发布时间:2018-11-08浏览次数:587

 通识阅读共享空间活动报道

达者为师,授业解惑

                             ——记 “中国古代的读书传统和当下高校阅读推广”讲座

 

 孔子曾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于在校求学的大学生而言,想要“闻道”,不仅仅要勤读书,更要会读书。20181024日晚,本部图书馆储开稳研究馆员在通识教育基地作了以“中国古代的读书传统和当下高校阅读推广”为题的文化教学讲座。活动现场座无虚席,高朋满座,颇有些古之太学讲课的感觉。

 讲座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储馆长分别从“何为学”、“何为读书”、“读何书”、“如何读书”方面,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古今读书学习的差异、优缺和可以相互借鉴之处。“学者觉也。”即便是古之圣人,阅读量也不过20万字,却得出震古烁今的思想和感悟,受后人敬仰和学习,而现在的人哪怕是看一部小说都是超过20万字的,却很难达到那种高度。储馆长以此告诫大家,“学习要会应变”,读书要学会思考,学会领悟。

 在循循善诱之下,同学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蒲座讲学、高冠长袖的时代。“何为读书”,《说文解字》中解释:“读,籀书也。抽绎其义蕰至于无穷,是之谓读。”观察到大家还处于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状态下,储馆长接着引用了《孟子》中的一句经典,“‘诵其诗,读其书’,则互文见义也。”解释道,读书不是朗诵背诵书中的文字,而是理解书中的文字,抽取大义。朗诵与朗读其实是不一样的。众人豁然开朗。

 在弄清何为读书之后,却光说不练,可是不行的。因此,储馆长从“读何书”方面继续将话题展开,层层递进。“人有限,而知识无限。”我们每天接收到的文字、图像都浩如烟海,但想要将所有知识都学进去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在有限的生命中读更多的好书。于是,储老师从经典的定义、特征、结构和意义等角度,教会我们如何辨识经典,了解经典,真正掌握读书的经济学。

 在有了大米和炊具之后,如何烹调出一份阅读大餐的任务就落到“如何读书”之上了。中国古代特别重视读书法,讲究外在要知人论世,内在要以意逆志。储老师给我们解释道,我们的读书过程要贯穿“理解—解释”,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并检验、考究自身。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储馆长删繁就简地将读书学习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大家,在座同学无不受益良多。活动最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图书服务部撰稿,2018-11-8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 地址:苏州市十梓街1号 邮编: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