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总览
中文名称: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上图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外文名称: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上图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相关访问地址: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心网站)
全国报刊索引库/全文库(本馆镜像)
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库(1833—1949)(本馆镜像)
中国近代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本馆镜像)
字林洋行中英文报纸全文数据库(1850~1951)(本馆镜像)
中国近代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文学专题(全文检索版)(文学院购买)(本馆镜像)
上海晚邮(中华快报、上海差报)(1869~1884)(本馆镜像)
简介: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1833~今)是目前国内唯一收录数据总量、报道时间最早、时间跨度最长的特大型文献数据库之一。《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和《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增辑)收录晚晴期刊500余种的全文。《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收录2.5万种民国期刊全文。
2019年7月新增《中国近代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小报》(1897~1949)。
2020年9月新增《新闻报》(1893~1949)、《字林洋行中英文报纸全文数据库》(1850~1951),及文学院购买的《中国近代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文学专题(全文检索版)》。
2021年12月新增《时报》(1904~1939),《大公报》(1902~1949),《时事新报》(1911~1948),《上海晚邮》(中华快报、上海差报,1869~1884)。
2022年10月新增《民国日报》(1919~1947),《大美晚报》(1929~1949),《盛京时报》(1906~1944)和《中国近代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小报》第五辑。
阅读器下载:
使用说明: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1833~今)

《全国报刊索引》创刊于1955年3月,收录全国包括港、台地区的报刊篇名索引,从1993年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类型刊物出版。纸质型为月刊,分为哲社版和自然科学技术版。电子版每季度更新发行一次。2000年全年报道文献篇名近50万条,收录各类报刊8731种。2000年起分(哲社版)和(科技版)两个单列库发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源于《全国报刊索引》,收录内容及收录范围与《全国报刊索引》相同,但在数量与收录报刊品种上都多于报刊索引,年更新量在50万条左右。它是目前国内唯一收录数据总量、报道时间最早、时间跨度最长的特大型文献数据库之一,其总数据量已达到560万条。


《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

共收录了从1833年至1911年间出版的300余种期刊,几乎囊括了当时出版的所有期刊,拥有众多的“期刊之最”,是研究晚清历史的读者用户必备的数据库检索工具。

《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增辑)是继2009年《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推出之后陆续增补发掘的珍稀数字资源,共收录期刊200余种,文献25万余篇。增辑的推出,不仅增强了晚清期刊数据库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更为研究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再现了晚清时期思想激荡的峥嵘岁月:有宣扬妇女解放和思想启蒙的妇女类期刊,有晚清小说大繁荣时期涌现的四大小说期刊,有为开启民智、传播新知创办的白话文期刊,有介绍先进技术、传播科学知识的科技类期刊……读者用户可从标题、作者、刊名等途径对28万余篇的文章进行检索、浏览并下载全文。


《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
计划收录民国时期(1911~1949)出版的25000余种期刊,近1000万篇文献,内容集中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情况。作为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它丰富了报刊数字资源,更方便了广大读者用户进行关于民国时期历史的学术研究。采取分批出版方式,逐步推出各辑产品。目前可访问第一到第十一辑。用户可从标题、作者、刊名、分类号、年份及期号等途径对文献进行检索、浏览并下载全文。同时,读者用户还可以使用期刊导航功能,直接浏览和下载期刊原文。


《中国近代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小报》(1897~1949)

在近代中国报刊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一类数量巨大、有广泛读者的报纸,这就是小报。所谓小报,从版面上看,较大报而言偏小;从内容上看,偏重消闲娱乐,如小说、随笔、小品文、影戏舞动态等。

小报的优点,“在能纪大报所不纪,能言大报所不言,以流利与滑稽之笔,写可奇可喜之事。”因此,在文辞和销量上,小报都不逊大报,以其独特的文化趣味,成为展现市井百态的万花筒。从清末诞生至解放初期消失,小报的出版生态历经消长起伏,其间也热潮迭起,众多洋场才子和小报文人参与其中,共同构筑对通俗文学和现代都市的集体想象。

历经百余年的流转之后,近千种小报汇聚于《全国报刊索引》,以《中国近代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小报》示人,使小报走近大众,让读者在浩瀚的小报世界中,探索文学与历史之美。目前可访问第一到四辑(小报分辑清单.xlsx)。

2022年10月更新:新增《中国近代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小报》第五辑。第五辑内容包括正文、图片、广告,共收录100余种,总计10万版。


《新闻报》(1893~1949)2020年新增
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出版中心。诸多出版于此的报纸都在近代中国报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闻报》即是其中不可或缺之一。1893年,该报诞生于在十里洋场享有盛名的“报馆街”——望平街,一经刊行,因其在报馆营业策略、报纸内容编辑上的突出特色,迅速发展成力能匹敌《申报》的大报。《新闻报》发行逾半个世纪,内容繁复,特色鲜明,是上海图书馆独特的馆藏,为研究者深入挖掘历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近代报纸全文数据库-新闻报》收录了上海图书馆该报的完整珍稀馆藏,合约36.5万版。


《字林洋行中英文报纸全文数据库》(1850~1951)2020年新增

字林洋行是19世纪英商在上海创办的最主要的新闻出版机构,也是英商在华最大的报业印刷出版集团。该洋行一度曾几乎垄断中国的新闻行业。洋行初设在汉口路,1878年迁往九江路。1901年,上海大地产商马立斯以位于外滩17号的地块为资本入股报社,占有全部股份的47%,担任字林洋行董事长,洋行亦随之迁到外滩17号。1923年6月,位于外滩17号的洋行地块翻建成“字林大楼”,亦称“字林洋行大楼”(现为外滩中山东一路17号的友邦大楼)。该大楼为英国建筑师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1840-1926)设计建造。字林洋行除了发行报纸之外,还定期出版绘制精确的上海地图,出版《字林西报行号名录》等刊物。它旗下的一系列中英文报纸,完整详尽地记载了鸦片战争之后的社会场景,从不同视野解说了曲折的历史进程,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宝库,拥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字林洋行中英文报纸全文数据库》收录了字林洋行出版的所有报纸,合约55万版,包括《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上海新报》、《沪报》、《汉报》等。作为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字林洋行中英文报纸全文数据库》不仅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字林洋行所办新闻报刊中历史事件的面貌,还丰富了报刊数字资源,方便了广大读者用户进行浏览和下载全文,为研究近代中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


《时报》(1904~1939)2021年新增

1904年6月12日,《时报》在上海创办,命名为“时”,有“与时推移,无有滞留” 之意。由梁启超撰写的《时报发刊辞》中,则明确了该报孜孜以求的目标:“务先后追随于国家之进步,而与相应焉。” 在风起云涌的上海报界,《时报》力主革故鼎新,倡新知,通时务,开民智,“出世之后,不久就成了中国知识阶级的一个宠儿”, 与《新闻报》、《申报》鼎足而立。该报发行35载,直至1939年才停办。《时报》初期主持者为狄楚青,1921年转由黄伯惠经营。报馆延聘罗孝高、陈景韩、包天笑、戈公振等著名报人为编辑,注重时评,刊载小说众多,后期更有大量的体育新闻与图片报道,足以让读者穿越百年的时光隧道,共同触摸历史的脉动。

《时报》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严肃性的报馆论说、艺术性的文学作品、世俗性的社会新闻、商业性的行业消息等,栏目丰富,各具特色,全面展现历史的不同面向和多彩图景。《全国报刊索引》完成《时报》的数字化14.1万版,不仅完整囊括创刊至终刊的所有报纸,还包括各种特刊、周刊、号外等,如《时报画集》、《小时报》、《图画时报》等,将上海图书馆的珍贵馆藏悉数呈现。


《大公报》(1902~1949)2021年新增

《大公报》是我国迄今为止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民营报纸之一。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由英敛之于天津创办,“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 即报名“大公”的寓意。在胡政之、张季鸾、吴鼎昌三人联手下,该报秉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的办报理念,得以迅速崛起。《大公报》先后创办了上海版、汉口版、香港版、重庆版和桂林版,影响遍及全国,抗战胜利后,上海版、天津版、香港版相继复刊。1949年1月,天津版《大公报》改组为《进步日报》;1953年1月上海版北迁与《进步日报》合并出版全国性《大公报》,并于1956年迁到北京,至1966年最终停刊;重庆版于1952年8月终刊,香港版出版至今。

《大公报》(1902~1949)收录了上海图书馆该报的珍稀馆藏,包括天津、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多地出版的报纸,合约21万版。


《时事新报》(1911~1948)2021年新增

《时事新报》与《申报》、《新闻报》、《时报》并称为上海“四大报” ,梁启超誉其为护国军时期“唯一之言论机关” 。该报缘起于1907年创刊的《时事报》与1909年创刊的《舆论日报》,1911年5月18日正式更名为《时事新报》;1937 年11月因战事停刊,次年4月迁至重庆出版;1945年9月27日在上海复刊,同时重庆版继续出版;1947 年 3 月 21 日上海版改为晚刊,至1949年5月终刊;重庆版至1948年12月终刊。

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收录《时事新报》从创刊至终刊的所有版面。 


《上海晚邮》(中华快报、上海差报,1869~18842021年新增

1868年英国报人郎格(Lang Hugh)在上海创办《上海差报》(The Shanghai Courier),不久改名为《上海晚邮》(The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1875年《上海晚邮》与《正风西报》(The Evening Gazette)合并,更名为《中华快报》(The Shanghai Courier & China Gazette)继续出版;1878年7月又改回《上海差报》(The Shanghai Courier),直至1889年被《文汇西报》(The Shanghai Mercury)兼并。

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收录这几份报纸1869~1884年间的版面,共计正文7万余篇、广告15万余篇。

该报特征是:1.为建立自身优势,这几份报纸将国内新闻和本埠新闻作为报道的重点,与竞争对手《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有所区别。2.通过电报收递消息,主题明确,节奏快捷,汇录本地资讯和天下要事于一纸。报纸所载内容常常为《万国公报》、《述报》、《西国近事汇》等中文报纸翻译后转载,所刊欧美新闻是晚清政府了解世界局势的重要信息窗口。3.报纸的股权和名称几经更迭,可谓近代上海报业发展早期的一个重要缩影,也是钩沉近代上海西方报纸与报人活动的重要资料。


《民国日报》(19191947) 2022年新增

《民国日报》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大的政治影响,是当时最为知名的大报之一。  1916年1月22日《民国日报》在上海创刊,主事者为邵力子及叶楚伧,是中华革命党宣传革命主张的主要舆论阵地,一经问世便风行全国;1924年中国国民党 “一大”后成为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32年1月短暂停刊,同年5月更名为《民报》继续出版,至1937年底停刊;1945年10月6日以原名复刊;1947年停刊。 

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完成《民国日报》数字化110,000版,完整收录《民国日报》从创刊至终刊的所有版面。该报特点:

  • 《民国日报》将解释和宣扬当时国民党的政治主张与新闻报道紧密结合,尤其善于利用重大突发事件,不失时机地表达国民党的政治诉求,是研究国民党早期发展历程和派系纷争、国共关系以及中日关系的珍贵史料。   

  •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是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该刊兼容并包,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各种刊物中,影响最大的一家副刊”。 

  • 《民国日报》是中国近代著名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文学阵地。爬梳《民国日报》,能够完整洞见南社从发展、衰落直至解体的过程,让广大读者和研究人员对新旧文学转型、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有更深刻的认识。


《大美晚报》(19291949) 2022年新增

《大美晚报》(The Shanghai Evening Post)于1929年4月在上海创刊,是美商在上海创办最早的晚报;1930年8月《文汇西报》并入该报后更名为The Shanghai Evening Post & Mercury;1933年增设中文版;至1949年6月停刊。

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独家完成《大美晚报》数字化21,000版,收录1929~1949年间的版面。

在上海诸多晚报中,《大美晚报》深受读者的喜爱,销量常居第一的位置。1936年,《大美晚报》年发行量在外文报纸中仅次于《字林西报》,成为上海滩第二大英文报纸。

除丰富的新闻报道外,该报栏目各有特色,雅俗共赏,包括“Finance-Trade-Shipping”、“Post Sports”、“Post Features”等。其中也有华人参与其中,如 “As a Chinese Sees It”栏目聘请著名报人桂中枢主笔,就中日间的冲突和争端发表看法。

《大美晚报》聚集了一批经验丰富、追求正义的报人,总编辑高尔德(Randall Chase Gould)尤其突出,如《上海泰晤士报》作为《大美晚报》的竞争对手,曾表示高尔德以“谦恭、真诚、敏锐”的新闻态度,持“无畏之笔”来书写自己的新闻理想。


《盛京时报》(19061944) 2022年新增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东北影响最大、在华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该报于1906年10月18日在沈阳创刊,1944年9月并入《康德新闻》(奉天)而停刊。1941年其发行量“占全满报纸之第一发行额”,现代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称其为“东三省日人报纸之领袖”。

《盛京时报》接受日本军部、外务省和满铁的资助,成为日本在华的舆论宣传工具,内容多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该报在东北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是探索东北地区史和研究日本在东北地区活动的绝佳材料。

《盛京时报》经常举办各类活动来增加销量、提升影响力,如“盛京赏”、“足球大会”、 “优良儿童表彰会”等,尤以“盛京赏”最具代表性。“盛京赏”旨在表彰伪满时期在科学、文艺、体育、语言等方面的人才,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唯一以报纸名称命名”的文化奖项。

就该报的出版跨度和内容两方面来看,该报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该报注重对中国政治新闻的跟踪报道,详尽报道中国政界的动向,关注中央立宪和地方自治的进程,调查各地爆发社会风潮,颇能网罗各方面的新闻报道,颇有独到之处。其二,该报在报道涉及中日俄关系方面的内容时,报纸立场较为鲜明。由于其深厚的日本背景,常突出日本在地区事务中的重要性,夸大日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所取得的成就,试图向读者呈现一个进取、繁荣的日本形象,鲜见贬低或不利于日方的新闻;为利于日方在东北地区的势力拓展,一方面强调“中日睦邻”,时常译介日本在新政变法上所取得的经验,以尽“帮扶之义务”,但事实上则主要借机跟踪中国改革的进展,以了解中国实力;另一方面则是对沙俄在东北地区的经济活动、政治事务予以关注,并时常刊登贬低俄方形象的新闻。其三,该报亦致力于新文明的传播,鼓励东北地区开办学堂,兴建报馆,倡导女学,发展经济,全方面呈现东北自晚清以来的发展变化。

《盛京时报》副刊《神皋杂俎》创办于1918年,至1944年停刊,是《盛京时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刊辟设小说、诗歌、杂文、科学、实录等十几个栏目,集结了许多重要的东北现代文学作家,对研究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有重要帮助。

《盛京时报》作为近代流行于东三省地区的地方报纸,其发刊时间横跨晚清至抗战结束,历时三十八年,发刊时间连续;一方面可为了解晚清东北地区的地方自治事业、奉系军阀与民国政治离合关系、伪满政府在东北地区的经营活动提供全面的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为研究日本在华的文化侵略手段、方式以及在华从事文化殖民活动的政治团体提供难得的史料,颇具史料价值。


特别提示:

1.请使用IE7以上浏览器或FireFox浏览器进行数据库检索、浏览及下载。

2.在登录页面选择IP登录即可,结束后退出时务必请点安全退出


附:使用手册

访问方式: 国内网站
语种: 中文
学科分类: 文学, 新闻传媒, 历史学, 社会学, 政治学, 管理学, 语言学, 经济学, 法律
文献类型: 电子期刊库, 电子报纸库, 古籍, 文摘库, 全文库
年限: 1833-
发行商: 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
最后更新时间: 2022-10-28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 地址:苏州市十梓街1号 邮编: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