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遇江南,匠心传承——非遗澄泥石刻之苏砚活动在图书馆举办

时间:2025-09-25浏览:10

苏州澄泥石刻历史悠久,其以苏派砚雕为主。汉代时灵岩山名为砚石山,可见当时山上之石就用以制砚。2007年,苏州石雕(藏书澄泥石刻)入选苏州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24日下午,“‘砚’遇江南 匠心传承——非遗澄泥石刻之苏砚”讲座与体验活动在本部图书馆二楼通识阅览室举办。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澄泥石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蔡春生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非遗澄泥石刻的历史、发展,图文并茂呈现了澄泥石刻中的苏派砚雕作品的特色,从砚台的鉴赏、砚台的设计到砚台的雕刻,生动而形象地给学生们科普了非遗澄泥石刻之制砚工艺。苏砚体现出了苏作的精致、文人的审美和江南文化的精髓。

砚雕体验环节,在蔡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们认真细致、全神贯注,先用笔画出想雕刻的形状,包括经典长方形、葫芦形、月亮形等等,再用刻刀进行雕刻,一个个砚雕作品初见成效,学生们收获满满。

     

外国语学院24级学生宋影慧说,“砚台,虽常见,却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今天的活动中,当老师展示花瓶、小猫等创意砚台时,我感到无比新奇;而亲手打磨砚台的体验,更是一种难得的治愈。在耐心的研磨中,我仿佛触摸到了古人‘慢工出细活的专注’。一方苏砚,承载的是沉静于心的智慧,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亲近感。”波兰的留学生夏影说,“很高兴参加这次活动,了解了一些关于砚台的背景知识,原以为做砚台很难,其实上手的过程发现还是轻松和有成就感的,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到中国文化。”泰国的留学生丽清说,“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了关于中国的砚台文化,有机会亲手尝试体验制作,很有意义。”

此次活动作为苏州大学2025年读书节活动之一,让师生们近距离接触苏州非遗文化,感受到匠人精神中饱含的耐心、细心与恒心,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字:崔凌洁

摄影摄像:黄源丹、陆燕萍、茆子晴、屈寅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