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馆召开民国图书数据库专家论证暨数字人文建设研讨会

作者:发布时间:2021-07-09浏览次数:1423

202177日上午,在图书馆三楼会议室召开了民国图书数据库暨数字人文建设研讨会,会议由汪卫东副馆长主持,社会学院副院长黄鸿山教授、文学院陈子平教授、管理学院曹润生教授、社会学院王晗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图书馆办公室主任王美琴、资源建设部主任陈亦伟、副主任丁喆列席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陈亦伟主任介绍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文献总库》中的子库《民国图书数据库》建设情况,到2019年已经完成520万种民国图书的全文数据的收录,并有完善的全文检索功能,预计到2021年底完成全部6期共21万种图书的收录工作,基本涵盖各重要图书馆馆藏,图书馆根据读者的建议和需要,开通了该数据库的试用,3个月的使用量达到8万多次,效果显著。

会上,各位专家根据新文科建设及数字人文化要求,结合各自学院科研需求和个人试用情况,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曹润生教授认为:人文历史文献电子化是新文科建设的趋势,民国学术著作现在已经是重要历史文献,应该得到重视,民国图书数据库的学术、文献与版本价值都很重要,管理学院老师在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思想史、中外比较哲学研究等方面,特别需要这方面的文献资源。

黄鸿山教授从科研、人才培养和党史研究几个方面谈了文科数据库的重要性,认为纸质馆藏难以保证教学科研需要,文科专业也需要图书电子化,尤其是历史文献去特藏部查阅受限制,历史文献数据库收集全面,查阅方便,民国时期珍贵原版本对文科学生科研很重要,可以让他们尽早接触原版历史文献,今年要求学习党史,相关历史文献对我们了解研究党史也有现实意义。

陈子平教授认为,人文历史文献电子化是一件大好事,我们在本科学习的时候对图书馆特别依赖,每天去图书馆抢位子,现在来图书馆看纸质书的少了,历史文献数据库方便师生查阅资料,对版本学研究有重要价值,有利于人文专业学生尽早接触珍贵的历史原版图书,培养版本意识,对民国文献资源的收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价值,对图书馆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王晗教授结合自己的历史地理学和东吴大学校史研究谈了看法,认为从用的角度来说,历史专业老师大部分从事历史学研究,特别需要历史文献,数据库提供了较全面的民国历史图书文献,比学校图书馆、档案馆都收的全面,对研究特别有帮助。从学科交叉建设、从新文科建设来说,对研究吴文化,对苏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对建设东吴人文数字平台有特别的史料价值。

专家一致建议图书馆与学院合作分期购买该库,为学校文科建设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汪卫东副馆长最后作总结发言,他代表图书馆感谢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出谋划策。人文图书越是以前的越珍贵,数字化和电子化既有利于收藏传承,更有利于师生查阅研究,尤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学生,要大力提高史料意识和版本意识,使论文写作更加规范化,图书馆一定重视专家所提建议和意见,积极探讨和学院共建专业数据库的路径,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能力,为新文科建设和数字人文建设作努力。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 地址:苏州市十梓街1号 邮编:215006